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理

智善心理|数字时代的“心”挑战:青少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小糊涂 2024-06-26 17:31:23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我们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科技产品所包围,它们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娱乐。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数字世界里,青少年们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挑战——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随着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数字产品的普及,青少年们的心灵世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他们不仅要面对学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还要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自我认同和归属感。这些挑战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

今天智善心理也想借着医院中的一个案例来为各位讲解一下,父母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们规避互联网带来的风险。



一、来访者自白

大家好,我是小杰(化名)的妈妈,其实张老师一开始找到我的时候,我是不太想分享的,但后来还是小杰说他想要让我多去讲一讲,万一能帮到其他人呢。

我想着也对,也就找到了张老师想要把我们家的事情给大家分享一下,也算是一个前车之鉴吧。

我问了一下张老师该怎么去写,张老师说凭着自己的感受去写就行,结合治疗的过程和孩子的变化去讲一讲。

那我就从小杰最开始沉迷网络讲起吧,大概是两年前吧,那时候小杰刚刚上初一,因为我和他爸都在外地上班,平常就只有他奶奶能照顾他。

我们给他奶奶配了个手机,想着联系方便一些,但没想到,这竟然就是孩子沉迷的开始。

最开始察觉到不对是在半年后,我和他爸回家后发现小杰老是抱着手机在那玩,也不跟我们聊天。

一看手机里下了好几个游戏,小杰他爸看他这样就来气,和他说又总是不耐烦,最后气急了就把游戏都给他删了,骂了他一顿。

当时其实并没觉得有什么,但后来张老师说,其实那时候才是小杰慢慢沉迷网络的开始。

但我和他爸当时却没有什么感觉,那次回家待了没几天我和他爸就又去外地了,手机还是给了他奶奶,因为没手机联系确实太不方便。

临走前我告诉我婆婆让他好好看着小杰,别让他玩游戏,但婆婆上了年纪,也根本管不住。

结果没走几天,婆婆电话就打过来了,说管不了,小杰还是总玩手机,我就让婆婆把手机藏起来了。

效果总算好了一些,但也没维持多久,过了应该有两个月吧,小杰的班主任就打电话过来了,说成绩下降得很厉害,问我们孩子在家是什么状态。

我和他爸在外地也不知道细节,害怕他爸回去又动手,我就请了几天假回去,回去后一问才知道,小杰有时候晚上趁着婆婆睡着了出门去上网,有时候在网吧待一宿。

我气坏了,因为我和他爸在外地工作都很辛苦,都是为了能让他安心学习,结果他却这么不争气。

我给他爸打了电话,他爸回来了狠狠打了他一顿,本以为能有所收敛,结果却一点效果也没有。

后来我和他爸一商量这样肯定不行啊,孩子的学习肯定是第一位的,我就辞了那边的工作开始全职照顾他。

本来指望着他能理解我们的苦心,结果他还是三天两头往网吧跑,发展到后来天天和我吵架,家里一团乱麻。

后来情况就更严重了,他几乎就不回家了,学也不上了,我实在管不了了就给他爸打了电话。

他爸脾气很爆,回来就把他打了一顿,打的很厉害,孩子在家躺了好几天,从那之后,孩子就再也不理我们了。

每天就是待在房间里玩,学也不上,也不说话,我们这没了办法才想着带着孩子来看看。

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没抱太大希望,想着能让孩子恢复正常就行,哪怕他不上学,学个技术也行,但随着治疗深入,孩子的情况好了很多。

我和他爸在治疗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其实张老师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他说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教育方式不对导致的。

我很认同,因为我和他爸确实也没什么文化,不会教育孩子,再后来差不多有个十几次咨询过后,中间我们也跟着参加了几次家庭治疗,效果真的挺好的。

孩子对我们也渐渐不怎么抵触了,在谈起游戏的时候也没之前那种歇斯底里的感觉了,现在的情况我很满意,希望未来儿子能够健康、快乐。



二、咨询师有话说

第一次见到小杰的时候他对于咨询是非常抵触的,因为智善心理之前也来过很多沉迷网瘾的孩子。

他们普遍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封闭,逃避现实,逃避沟通。

出现这种症状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需求,可能是情感上的需求,可能是认同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他们才会将这种需求转向虚拟的世界,在游戏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更能得到关注,更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之前行为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将一只刚出生的猴子带到了实验室,布置了两个“猴妈妈”其中一个用铁丝做的,有奶瓶但没温度,另一个是布做的,有温度但没奶瓶。

在实验过程中,心理学家就发现小猴子在受到惊吓时,并没有跑向能够提供给它食物的铁妈妈,反而会跑向只有些许温度的布妈妈。

虽然猴子和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但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他们都会在心理上更倾向于那个能够提供给自己关注、温度的东西。

这个东西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游戏和网络。

在小杰的治疗过程中,前几次都是在和他建立联系,尝试打开他封闭的内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以游戏和网络作为切入点。

很多时候家长视为猛虎的东西,其实是他们能与孩子最后建立沟通的可能。

如果家长们不能客观的看待游戏和网络,一直持有抵触、打压的态度,那么他们将会彻底失去和孩子建立联系的可能。

和小杰谈起游戏的时候,他的状态明显好了很多,开始愿意聊天,在两次建联成功后,我开始朝着深处推进。

想要彻底的解除网瘾对于孩子的控制,我们就要先确定,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和游戏。

他想要从网络和游戏中得到什么?游戏和网络能够满足他什么需求?

经过几次的沟通小杰对于我已经完全不再抵触,我们聊起了他的童年,说起这些的时候小杰的情绪很明显低沉了很多。

小杰告诉我,他的父母其实根本不爱他,只有当自己犯错时才有时间回来看自己,其他时候想要见父母一面难比登天。

其实当小杰告诉我这些时,我就已经明白孩子的问题在哪了,在与小杰母亲前期的沟通上,我就已经大概了解了他们家的情况。

很多留守的孩子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因为自身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继而就会陷入一种名为“失望性情感隔离”的心理状态。

简单来说就是自身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回应,便会逐渐对父母失去信心,呈现出一种失望、抵触的心理状态。

但孩子的情感需求并不会消失,游戏就成为了弥补这份需求的代餐。

所以我们在看待网瘾的问题时,不要只盯着孩子们的症状去看,一定要深入的研究他们沉迷网络和游戏的原因。

如果我们只是将症状消除,而不去解决他们内心真正的需求,那么未来还会有其他的东西来填补他们的心理上的空缺。

可能是烟,可能是酒,甚至可能是毒品。

网瘾是一种心理问题,同样也是孩子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家长不能准确的识别到这种信号,反而一味的因为网瘾去体罚孩子,那么亲子关系的崩溃是可以预见的。

在确定了小杰的问题后,我便开始尝试消除小杰对于父母的抵触,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去说教,而是站在小杰的角度去看待父母。

先认可,后改变远远比说教来得更加轻松。

在缓和了小杰对于父母的抵触情绪后我便组织了一次家庭治疗,因为在孩子心理问题的治疗上,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咨询师的帮助。

很多时候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父母错误的认知和教育方式一手造成的。

第一次家庭治疗的效果出奇地好,许是因为愧疚,小杰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好了很多,沟通完后家庭中的隔阂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后续我又单独针对小杰和他的父母进行了几次咨询,渐渐帮助小杰的父母认识到了自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杰的情况还不算特别严重,经过十二次的咨询后,目前网瘾已经基本根除,但社会功能还有待恢复,自身安全感也有些匮乏,后期的治疗还是针对人格完善这一块去进行努力。



三、治疗师寄语

其实在孩子的心理问题治疗上,我认为不仅仅需要治疗孩子,更需要治疗他们的父母,如果不能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那么心理症状的复发也只是时间问题。

父母们要做的永远不是亡羊补牢,而是未雨绸缪,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他们满而不溢的爱。

千万不要等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了才去改变,通常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我是智善家庭教育,致力于分享先进育儿经验,助力每一位青少年成长。

本文标题:智善心理|数字时代的“心”挑战:青少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本文地址:http://www.128870.com/xinli/220181.html

本文阅读20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酷生活网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