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理

《反家庭暴力法》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反家庭暴力法》如何理解?)

小可爱 2023-11-29 17:59:16



为加强全社会的未成年人保护意识,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最高人民法院11月27日以未成年人保护为专题发布2023年第二批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其中一则案例提到,16岁女生因未考上985大学,遭到父亲家暴,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每年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最高法在25日发布第一批人民法院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两天后发布第二批典型案例,用意不言自明,即借助这个特殊的日子,以真实案例来表明司法机关对家庭暴力说“不”。可以说,每个案例都极具代表性、典型性,值得每个人认真浏览,汲取教训。

比如16岁女生未考上985高校遭父亲家暴,这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极端案例,不仅反映出家暴施暴者存在病态心理,同时也反映出受害者面对家暴时的无力。这对其他家长、未成年人、家庭成员都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从基本案情看,受害者吴某某(女)本就生活在破碎的家庭,在父母离婚后随其父亲吴某生活。按说吴某应理解女儿处境,理性看待女儿2022年第一次高考考取了一本非985高校。却因女儿未考上985高校而暴力待之。

吴某所采取的种种手段令人错愕。无论是开学后一直不让女儿到学校上课,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还是将女儿头发剪乱,不让其吃饱饭,冬天让其洗冷水澡,不能与外界交流(包括奶奶),并威胁其不听话就不给户口簿、不协助高考报名等,即对女儿实施精神暴力,丧失了一个父亲的人性

虽说吴某要求女儿必须考取985高校出于一种“望女成凤”的心理,这是一种较常见的家长心理,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病态心理。其一,让孩子考取985高校不等于就拥有美好人生,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二,采取暴力方式错上加错,对孩子伤害更深。其三,暴力行为触犯《反家庭暴力法》。

即便吴某出于让孩子取得更好高考成绩的良好本意,但其粗暴、野蛮的行为,既没有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也没有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说到底,这是一种“愚蠢的良好本意”,其行为对女儿身心的伤害不容小觑。背后则是其心理的极度扭曲。

令人欣慰的是,《反家庭暴力法》将精神暴力写入其中,其第二条定义家庭暴力时表述为“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这为有关各方开展调查取证,吴某某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中,吴某某奶奶发现家暴行为后,在反复沟通无果情况下,向当地妇联寻求帮助,起到关键作用。由于很多家暴行为存在隐秘性,非家庭成员往往很难发现,受害者不能得到及时帮助。希望更多家庭成员像吴某某奶奶一样,以发现家暴、寻求有关部门帮助等方式加入反家暴的行列保护弱者。

另外,相关法院依法作为值得肯定,在收到申请后六小时内便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一、禁止被申请人吴某对申请人吴某某实施家庭暴力;二、禁止被申请人吴某限制申请人吴某某人身自由、虐待申请人;三、禁止被申请人吴某剥夺申请人吴某某受教育的权利。切实保护了家暴受害者。

要指出的是,16岁的吴某某在遭到父亲家暴时不懂得依法保护自己,令人遗憾;吴某如此对待自己亲生女儿,即便出于“望女成凤”的良好愿望,也是一种病态心理。希望“父与子”们,都能从中汲取深刻教训。

本文标题:《反家庭暴力法》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反家庭暴力法》如何理解?)

本文地址:http://www.128870.com/xinli/188578.html

本文阅读82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酷生活网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标签:

发表评论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