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理

他有抑郁、双相、暴食等9个问题!50个小时心理干预后,他走向康复、复学

小葡萄 2023-11-01 19:00:00

此图为AI生成

文 | 何日辉

发布 | 晴日心理

01、很多不同的精神疾病,背后是同一种根源

最近,我们分享了抑郁症患者义豪的真实案例。

义豪从小学起,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母亲对他的要求非常严苛,他内心压抑、痛苦。以至于他初中时就出现了抑郁发作,甚至有自杀念头,但父母并未察觉。从那以后,义豪的精神心理状态越来越差。

到大四时,义豪既承受着考研的压力,又严苛地节食减肥,最后导致重度抑郁发作,还暴饮暴食。义豪开始就诊,并被三甲医院精神科大夫诊断为中度抑郁、中度焦虑。他长期服用抗抑郁药,也接受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后,他和父母决定接受我们的深度心理干预。

我第一次跟义豪见面时,花了大约2个小时详细地了解他的成长和患病经历。如果按照国内外主流精神科的诊断标准,我认为义豪可以被诊断为抑郁症伴激越状态暴食障碍;在人格异常方面,他伴有强迫型人格改变偏执型人格改变社会型人格倾向;还有学习障碍,并且可能有后天事件继发性的、喜欢同性的倾向

显然,这一连串诊断比他到三甲医院就诊时的诊断(中度抑郁、中度焦虑)严重得多。

这不是我们危言耸听,故意夸大患者病情的严重性,而是国内主流精神科医生缺乏三轴诊断的意识,只看“轴一”的精神心理疾病(像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焦虑症等等),对“轴二”的人格异常缺乏了解和识别的意识,很少对患者下人格方面的诊断。

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对学习障碍、继发性的喜欢同性倾向的更是知之甚少,他们非但无法为患者高效解决问题,甚至几乎无法识别出来,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缺乏整体的、深入的认识。

所以,国内主流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一般比较简单,治疗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以精神科药物治疗为主,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为辅。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来说,这种治疗模式难以高效地真正解决问题,甚至可能难以看到明显的改善。

另外,义豪在生病期间,除了有过重度抑郁发作外,还多次与母亲发生剧烈矛盾,冲母亲大发脾气,这在他患病前几乎没出现过。这很容易被国内外主流的精神科医生认为是躁狂/轻躁狂发作,从而把他诊断为双相障碍。

一旦如此,义豪相当于被贴上了“重性精神疾病”的标签,大大增大他和他父母的心理压力

当然,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多次分析过,这并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而属于我们认为的“泛双相化”。

义豪以前很乖、很懂事,是因为他即使心中不满,也不想表达出来,不敢反驳强势的母亲。那时他的生活、学习尚能坚持,情绪尚未崩溃,他采取的是“能忍就忍、反正也忍了十几年”的应对方式。

可是,大四时,他实在积累了太多心理压力了,甚至压力过载了。他出现情绪崩溃,确诊抑郁症,无法继续上学,连申请到了研究生也不得不先暂停学业。他很受打击,对未来非常消极、迷茫。

在这种情况下,他再也无法忍受母亲过于强势的教育方式,容易情绪激动,把自己的愤怒和想法表现出来。而且,他母亲一直以来对他造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一旦这些心理创伤被激活,他会情绪大爆发,这是“激越状态”,而不是“轻躁狂/躁狂发作”。

后来,我们通过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TPMIH),找到了很多义豪母亲对他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进行了精准化、高效化的修复。义豪跟母亲的亲子关系改善了非常多。

另外,义豪对自己的容貌、身材非常焦虑。

他通过社交软件接触到一些“男同”,发现这个圈子对身材的要求非常高,追求健美、或者瘦削。他曾经把自己的照片发到网上,却被一些网友嘲笑,他觉得非常丢脸。他觉得自己太胖了,还形成了一个执念:一定要瘦到135斤。

而且,义豪总觉得自己很丑,在路上、抖音上看到比自己帅的男生时,控制不住地感到自卑、烦躁,以至于他一度不愿意出门。

但事实上,我们觉得义豪高大魁梧、五官端正,是个挺好看的小伙子。他从小到大都有女生向他表白,说明在同龄人眼中,他的外形也是有吸引力的。

也就是说,义豪觉得自己很丑,这其实是一个不理性的、扭曲的认知,而且他一度非常固执,听不进别人的引导。按照这些症状,他有可能达到了躯体变形障碍的诊断标准,即俗称的“想象丑陋综合征”。

还有,义豪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总担心自己会患上大病,有“疑病症”的征兆,如果继续发展,甚至有可能频繁出现惊恐发作,罹患惊恐障碍

也就是说,如果把义豪的各种症状拆开来看,他其实可以被贴上一大串精神疾病的标签,这都是症状学诊断。

但其实,这些标签和诊断背后的心理根源是一致的,主要都是患者在后天经历中形成的病理性记忆,其中,叠加性心理创伤占了最大比例。

所以,如果从我们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的出发,义豪的诊断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提出的病因学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

02、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孩子患病的最主要原因

如果义豪没有患病,他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从小“赢在起跑线上”。他小学时成绩优秀,特长突出,经常拿奖,人见人爱,还被评选为全校只有一个的大队长。他是学校里的大明星。

而且,他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只有母亲照顾他。我相信那时候肯定有很多老师、家长都会夸他懂事、不需大人操心、是家里的小男子汉、会照顾妈妈。他小学同学的家长们肯定非常羡慕义豪母亲,觉得她生了一个这么优秀的孩子。义豪母亲肯定也一度自豪不已,脸上有光。

但事实上,这都是表面的。从他小学一年级开始,甚至可能更早,他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就开始累积了。

而且,父亲调到外地工作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父亲不在身边,让义豪非常缺乏安全感。而他的母亲不但没有弥补上这个缺憾,还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家庭教育风格强势、简单、粗暴,对儿子批评居多,甚至会动手。孩子在外面遇到人际矛盾时,母亲总会选择站在别人那一边指责儿子,有时甚至错怪了儿子。

其实,我们不排除义豪母亲有强迫型的人格倾向,甚至是强迫型的人格改变。只是她自己未能觉察。

对于一个男孩来说,他在成长时期最好能得到来自父亲的保护,感受阳刚之气,培养责任感,并得到母亲柔情似水的关爱和呵护,得到情感滋养。如果再加上父母的科学引导,这样的男孩往往会心身健康地长大,阳光而自信,待人有同理心。

可是,小时候的义豪两者都没有,而是不断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他甚至一度认为父母根本就不疼爱自己。

后来义豪父亲意识到孩子不能长期不在自己身边,把妻儿接到了新城市。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弥补契机。如果他父母懂得及时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给儿子更高质量的陪伴、引导,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义豪内心的安全感会重建起来,而且能够快速地适应新生活。

可惜,他父母当时还没深入意识到这一点,以为只要孩子在自己身边就可以了。他们仍然不理解儿子,经常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指责他、要求他,不断对义豪造成心理伤害。

再加上,义豪从北方转学到南方,由于文化差异,他难以融入班级。他从小学习中国舞,有一些比较柔美的肢体动作,又被同学嘲笑“娘炮”,这形成了更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可能有的读者看了以上分析后,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孩子小时候还是一定要在父母身边”,“千万别让孩子转学”,“男孩可别学舞蹈”,否则孩子很可能会像义豪一样出问题。

甚至有的读者可能跟义豪的父母一样,迫于现实因素,不得不长期在外地工作,又或者孩子因为一些原因转过学,等等。他们心里可能很焦虑,“糟糕了,我的孩子会不会也出问题!”

其实,这不是绝对的。关键还是看父母如何应对。

父母暂时不在身边、孩子转学、男孩学习一些比较柔美的舞蹈动作,甚至孩子年幼时父母离婚,理论上,这有可能会增大孩子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但如果父母懂得科学处理,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积极引导,父亲或母亲都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心理滋养的话,孩子一样能成长得很好,甚至比大部分人更加坚强、逆商更高。现实中很多单亲家庭、转过学的孩子,他们一样表现出色,心身健康地长大。

所以,希望义豪这个案例能够引发父母们的深入思考,不要把责任过分归咎于客观因素和外界,而要深入反省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03、同性恋和跨性别,都有可能是后天经历导致的

面诊时,义豪母亲就透露儿子有喜欢同性的倾向。当时我就认为这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经历导致的。果然,后续对义豪进行的深度心理干预时,验证了我的推断 。

义豪从小缺乏安全感,渴望得到保护,而他认为男性更强大,更能保护自己。所以他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对男同学有不一样的感觉。到高中时,他甚至幻想过自己跟有好感的男性谈恋爱。在他的幻想中,他仍然是男性,但备受恋人的保护。

不过,他在现实中并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向任何男性表白过。

另一方面,义豪被女生表白时,他非常震惊,而且感到恶心。这说明当他想到跟女性谈恋爱时,一度是比较抵触和抗拒的。这很有可能源于他母亲以往过于强势,不断对他造成心理伤害,他对母亲的负性情绪逐渐泛化到其他异性上。

再加上,义豪很可能还受到西方国家“LGBTQ+运动”的影响,接触过有同性恋内容的网络信息、动漫作品等等。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觉得“同性恋”是不正常的,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精神疾病。但随着社会进步,现在越来越多人能够接受同性恋现象,认为这个群体有选择性取向的权利。

目前,国内外主流的精神科也对同性恋现象实行“去病化”,不再将同性恋者视作病人。这个群体得到了更大的尊重及平等对待。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可是,很多人认为“同性恋”是天生的,不但不需要处理,社会还需要帮助这个群体追求这种“与生俱来”的性取向。对于这一点,我们并不认同。

我们在临床中接触过的很多有同性恋倾向、甚至有过同性恋行为的患者,有的是青少年,有的是年轻的成年人,男女都有。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他们之所以喜欢同性,是因为后天经历导致的,这背后有相关的病理性记忆。

比如,我们接诊过的大学生患者小璇,她遭受了大量来自父亲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对父亲恨之入骨,还泛化到对所有异性都非常厌恶,无法与异性正常沟通、交流。

小璇笃定地认为自己是不婚主义者、丁克族,也不太可能找男朋友,考虑以后找同性伴侣。而我们将小璇遭受的、尤其是来自父亲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修复后,小璇的性取向发生了转变,还交了男朋友。

我们甚至发现,有很多性别烦躁患者之所以想变性,或者内心认为自己是另一性别,这也是因为后天经历中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也就是说,起码有部分“LGBTQ+”群体的性取向、性别认同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后天经历,尤其是遭受了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后,非自主的、“被动的”一种选择。

我们并不排斥同性恋、跨性别者,但我们希望在得到他们同意后,深入到他们的内隐记忆层面,寻找这背后是否有相关的病理性记忆,并进行高效修复。

当高效修复之后,他们的认知更加理性、成熟了,再选择自己的性取向和性别,这样才是真正自由意志下的、主动的选择。

义豪非常认同上面的观点,也答应了可以作出处理,再作决定。但他最后还是有点纠结,而且深度心理干预时间较紧张,我们并没有对他“喜欢同性的倾向”这个问题进行专门处理。

但令他父母惊喜的是,义豪结束深度心理干预时,表示他出国留学期间不会跟男性谈恋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自我提升上。甚至,他说如果有合适机会的话,他愿意尝试谈一个女朋友。

这有可能是因为我们修复了他和母亲的亲子关系,两人亲密了很多,他对女性恢复了比较正常的感觉。我们还修复了他缺乏安全感的问题,他内心有了更多自信和淡定,能更勇敢地面对现实和困难,他不需再寻求男性的保护。他喜欢同性的倾向,自然就大大减弱了。

而且,义豪的悟性很高,随着深度心理干预的进行,他的心理慢慢成熟起来,一些扭曲的、错误的认知也快速得以纠正,明显有了更好的自愈能力。

比如,我们只处理了“他看到自己饭后肚子鼓胀,感到恶心”的问题,没有处理他对135斤体重的强烈执念、他看到比自己帅的男性就烦躁等问题,但随着第一个问题得到处理后,后面两个问题也消失了。

我们统计了一下,义豪一共接受了创伤修复师Lucy的7次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另外还有深入的认知干预和家庭治疗,共约50个小时。

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康复得很好,整体情绪非常稳定,还实现了撤药,独自出国留学了。在他出国留学前,我曾针对他所选的专业引导他进行人生规划,提供了一些具体化的建议。

总的来说,我对义豪的将来怀着美好的期许。

我希望他能够将这段患病经历转化为人生财富,变得成熟、睿智,能更从容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从义豪母亲最近反馈的信息来看,义豪正在实现这一点,他父母和我们都无比欣慰。

后续,我们还会针对义豪母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相信能给为人父母者更多启发,避免对孩子造成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而不自知,后悔莫及!

本文标题:他有抑郁、双相、暴食等9个问题!50个小时心理干预后,他走向康复、复学

本文地址:http://www.128870.com/xinli/183195.html

本文阅读71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酷生活网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