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

基金高级合伙人:丁可、华熙、华源、华熙、华熙、华熙、诺一迈尔(基金高级合伙人张文彩:丁可、华熙生物、华源再生医疗创新势力崛起)

小扎扎 2023-12-04 15:32:13

谁能穿越迷茫寒冬,成为医疗健康行业的下一个商业之王? 

近日,36氪「寻找确定性」WISE2023商业之王·医疗健康新风向大会在北京举办。大会携手科学家、创业者和投资人,从真实临床需求、技术革新出发,寻找值得被押注的产业“确定性”。

医疗健康是能够穿越周期、发展潜力巨大的赛道,需要“10年10亿美金”的投入,还需要肯坐冷板凳的苦功。当下中国基础研究能力正在勃发,创新势力正在崛起。大变局中,新生代企业正聚焦临床真痛点,突破技术卡脖子,跨越市场艰与险,步步为营,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在《再生医学的应用场景与未来方向》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讨论了再生医学在不同临床场景的应用潜力、管线立项选择的标准、细分方向的市场竞争及政策监管等。

华熙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可表示:华熙生物坚定地选择了无血清无动源性的培养基赛道,因为我们深知这是未来的趋势。我们拥有与国际接轨的先进技术和产业化能力,我们愿意与所有合作伙伴共同成长,打破现有市场的局限,用卓越的产品品质和更合理的价格,为细胞基因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诺一迈尔董事长张文彩认为:在再生医学领域,寻找确定性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达到国际标准是基础,解决临床的痛点是关键,创新是必经之路,模块化合作是趋势。诺一迈尔正是坚持这个思路,坚持产品与技术国内首创和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目标,才能在再生型植入医疗器械领域找到自己的“确定性”。

康膝生物医疗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李鉴墨表示:对于再生医学创业,政策风险是关键,要看清政策趋势,选择有市场需求的严肃高风险器械进行创新。同时,要找到具有技术门槛的细分市场,以扁平化的管理高效达成发展目标。

华源再生医学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OO李珺认为:未来,再生医学将继续在解决临床痛点和满足真实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研发人工肾脏和干细胞分化的肾祖细胞,可以解决临床需求,改变传统治疗方式的有限性;从技术角度来看,透析设备的小型化和细胞相结合已成为可能,这为人工器官疗法提供了更好的治疗方式。

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高级合伙人高洁亮表示,作为投资人,我深信再生医学正处于技术趋势之中。这个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蕴含着巨大的潜力。细胞、因子、支架等关键要素是它的核心,同时它也涉及创新器械和药物属性。我关注那些具有大市场规模和强技术优势的公司,并致力于挖掘拥有核心技术和卓越执行能力的团队。

嘉宾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高洁亮 | 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 高级合伙人(主持人)

丁可 | 华熙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 总经理

张文彩 | 诺一迈尔 董事长

李鉴墨生 | 康膝生物医疗(深圳)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李珺 | 华源再生医学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兼COO

圆桌现场

以下为圆桌对话实录,经36氪整理编辑:

高洁亮:开场第一个环节,先请每位嘉宾做个自我介绍。

丁可:大家好,我是丁可,来自华熙生物,目前我负责华熙生物的再生医学板块和华熙生物的海南公司。

华熙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可

张文彩:我是诺一迈尔的创始人张文彩,诺一迈尔成立于2017年的3月份,我们是坚持多技术、多品种、多路线的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平台型创新型公司,在苏州、潍坊、太仓、上海有4个研发基地,德国弗莱堡还有一个实验室,北京有一个医学中心,我们也是坚定不移地在再生医学领域里面多做一些好产品。

诺一迈尔董事长张文彩

李鉴墨: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同仁,我叫李鉴墨,来自康膝生物医疗,我们是一家主要做再生医学、再生材料、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公司。康膝生物成立于2016年,我们也是刚刚获得了国内第一个软骨修复三类注册证,很高兴能有机会跟这么多专家一起交流。

康膝生物医疗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李鉴墨

李珺:谢谢36氪的邀请,我叫李珺,是华源再生医学的联合创始人兼COO,我们公司主要是用干细胞技术、生物材料技术和器官合成技术来制备人体的大器官,比如说肾脏、胰腺等,可以理解我们是一个生物人工脏器的制造公司,谢谢。

华源再生医学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OO李珺

高洁亮:我也做个自我介绍,我叫高洁亮,在鼎晖投资的创新与成长基金从事生物医药投资工作。我们这基金成立有21年了,管理的资产规模大概有1500多亿。我们在这个里面是做早期和成长期的股权投资的平台,有科技、有医疗,有SaaS等这些各个板块。医疗基金主要投技术创新型早期项目。

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高级合伙人高洁亮

首先,再生医学这个领域它是一个大的概念,它算一个大赛道。站在投资人的角度讲,如果我做一个投资决策,这4位创始人他们的公司是不可比的,他们不是竞争对手,他们各自做各自的技术也不一样,应用方向也不一样。可能一开始我们可能有一些细分的问题,可能问每一位创始人。

第一个问题想请教丁总,华熙生物是一个行业内生物科技龙头公司,现在也已经进入到了再生医学领域。站在华熙的角度,为什么选择再生医学这个领域,为什么选择细胞培养基作为切入点?细胞培养基它是站在上游,所以您现在等于站在上游看整个产业链,您觉得现在产业链有什么变化?

丁可:大家好,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华熙生物为什么会进入再生医学赛道?华熙生物涉及护肤品、医美、食品等赛道,各个赛道都在茁壮成长。在这个过程当中,华熙生物一直在寻找新的业务机会、新的增长点。

再生医学赛道,华熙生物关注了很多年,尤其是在近几年国家也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比方说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6个方向之一,就有细胞和基因医疗,从政策上这是一个好的市场。从切入点来看,我们也看了不同的项目、找华熙生物自己的优势。最终我们选择迈出第一步,是与一家日本公司乐敦制药合作,可能大家知道它的眼药水是世界第一。经过一年多的合作,乐敦制药和我们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这是乐敦制药到现在124年以来,第一个不控股的合资公司,让华熙去做最大的股东。原因是乐敦制药在2013年就切入了干细胞领域,在日本管线当中它有7款干细胞制剂,其中有一款已经到了3期临床了,它做了非常长时间的研发和铺垫,一直也想看好中国的大市场。但是像这样的一个合作伙伴,它又不想自己只身切入这个赛道,有了这样的一个合作,就是华熙生物和乐敦制药一起进入干细胞领域。

大家如果了解我们,我们不太做终端的生物医药制剂,这不是华熙生物的强项,所以我们选择了我们叫做无血清AOF级别的干细胞的培养基。

为什么要选择它去入,首先来讲是结合双方的优势。

第一,华熙有什么优势?我们有800多人的研发团队,华熙生物的研发管理体系相对成熟。

第二,我们在5个城市有不同的工厂,做国际化的工厂,或者说做GMP级别的工厂,华熙是有优势的。

第三,从产品本身,既然合作,乐敦的技术是来自于2002年开始开发的无血清无动源的培养基,在这一点技术本身来讲,我们在中国市场来看,是有一定的技术领先性的。

刚才主持人在台下也问我,培养基这么卷,这么多企业在做。但从我们来看,这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各位老板在台上也是说,我们不是竞争对手,很多事情是可以合作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生物医药这么卷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未来再走10年可能是很多小企业一起合作、一起壮大、一起联合共同降低成本。我们在做从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到产业国产替代的一条路,我们认为有很多事可做,我也特别想跟台上台下的嘉宾说,有机会大家一起联手往前走。因为在这个领域,中国本土公司里,还没有出现龙头企业。

从华熙生物本身,不论是从大健康赛道,还是干细胞赛道,都布局了很多点。从这点来说,不论对内、对外,都是和合作伙伴一起在成长。

高洁亮:谢谢丁总。华熙生物是高速成长的成功公司,丁总讲述了华熙是怎么根据自身优势寻找新的增长点。下一个问题请教张总,我们也投资了诺一迈尔,对公司也比较熟悉。诺一迈尔是一个多技术路径、多应用领域的平台型公司,那么多的产品管线不一定有很好的交集,对创始人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一个创业型的公司,你是怎么去搭建一个平台型公司的?

张文彩:谢谢洁亮,也谢谢洁亮之前的多轮投资。诺一迈尔成立只有6年半的时间,我们要向华熙生物、锦波生物这些市值比较高的企业学习。我之前是也做过创业板的上市公司总经理,后面就相当于是二次创业了。我们做多技术、多品种、多赛道平台公司,很多投资人也问我,你能做得好吗?因为一个企业、尤其创业型的企业,做一个产品做好了、做到创新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做这么多能做得到吗?我也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是有4个研发总监,分管10个研发小组,我们的研发费用一年也在1个亿人民币左右,研发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怎么能做出来?我觉得有几个点:

第一,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的国际合作。我们很多创始团队,包括我自己、几个研发创始人都有海外背景,我们有全职的德国籍科学家作为联合创始人,我一直在说一定要把国际的技术引进来、把中国的产品走出去。在国际上,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是没有本质区别的,而且在这个领域里面,中国和国际是基本上保持同步的,但是我们在很多地方,我们的标准还是落后于欧洲和美国一些国家。只有把技术和产品立足国际的这么一个目标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把国际的人才引进来才能长期发展。

再一个,我们与国内研究机构深入合作,并有成熟的合作体系。包括中科院系统的一些大学,包括东华大学,包括还有像华南理工,华东理工大学。我们有两个子公司,都是母公司占70%的股份,另外的30%的股份都是科学家,所以说我们真的把这种产学研合作做到一定的层面上去。在这个过程中,把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结合起来,同时能解决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还有像洁亮总说的把我们梯队建设好,如果没有我们国际化视野的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支持,是很难做得到的。

我刚才听到我们李总说,他们的软骨的产品拿到注册证了,我们也有一款产品马上拿到注册证。从2014年执行创新制度以来,国家批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无源类的口腔科器械,就是批给我们的叫牙龈修复膜,以后牙龈萎缩可以治疗了,不用移植,FGG自体组织移植了,我们也刚刚报了美国的FDA的突破性认定,前几天已经受理了。我们也是要走向海外,争取做世界的No.1。

还有一个像我们在生殖医学领域里面也做了很多的探索,今年也报了一个创新。我们内部已经达成了一个有序的合作、竞争机制,才能把生态做得更好。因为再生医学组织工程领域太新、太难,我们,包括我们在座的企业,包括我们投资人,一起携起手来,在标准制定和国际化方面达成高目标,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因为我们的目标不只是中国的企业,一定在世界上、在国际上有核心竞争力,谢谢。

高洁亮:谢谢文彩。刚才听文彩讲,你能感觉到即便是一个在创业阶段的公司,搭建一个平台,也需要非常强的企业家的能力,你能感觉到像定战略、搭班子、带团队等等这些非技术性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一个问题给鉴墨总,我们都知道胶原蛋白无论是作为上游的原料,还是作为医美领域应用材料,都是热点。想听听鉴墨总给讲讲,胶原蛋白组织再生材料的应用,在严肃医疗里面的前景怎么样?

李鉴墨: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胶原蛋白这个东西大家都耳熟能详,各种场合各种渠道都会听到这个词,无论是在我们的医美或者是化妆品,包括各种各样的领域,包括食品添加都有,实际上胶原蛋白的应用时间非常长,但是实际对它的理解和应用还是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我们公司是成立于2016年,当时我是从学校出来以后就直接创业,因为是一个创业公司,我们就非常聚焦地在一个点上去做。我们今天讨论的题目是再生医学,再生医学的外延非常丰富,但这里面主要包含三个大块,一个是支架材料,一个是细胞,一个是因子。

细胞和因子目前在国内刚才我们老总也提到了很多公司在做,但实际上从药监监管的角度,目前还是处于一个比较紧的状态。但很多公司发力在支架材料这一块,支架材料现有的情况也有很多,包括有机的、无机的材料,还有一些高分子材料,通过生物发酵、合成生物的方式合成。

但是我们在学习研究过程当中,通过系统性的文献研究发现,到目前为止,天然提取的胶原,它还是有其他材料所不能替代的优点。这里面最简单的一个解释,就是胶原材料它是通过亿万年进化出来的,不光是人体,是哺乳动物,或者很大一部分动物用来做支架的材料。在我们人体当中,大家可能不知道,在皮肤当中,胶原蛋白含量在70%以上,一般的脏器里面都有百分之三四十是由胶原组成的。当然胶原也分很多不同的型,不过它进化出来就是用于支持细胞生长的。

我们公司的思路也很简单,就聚焦在这一个领域,把胶原做好。怎么叫做好,无非就两点,简单来讲,就是安全性、有效性。安全性,能够把它的免疫原性尽可能的去除。

现在做胶原的有三个大类,一类叫脱细胞材料,一类叫天然提取,还有一类通过合成生物学。这三个方向,但其中目前来讲,生物活性最好的还是提取胶原,但同时免疫原性最难控制的也是这一类,所以我们的工作主要聚焦或者集中在刚才说这两方面,一方面降低它的排异反应,另一方面提高它的生物活性。经过几年的研发,能够在关节软骨等方面实现比较好的应用,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可能在座的知道软骨一直是个难题,国内很多团队在做,但是一直都没有很好的突破。关键点在于软骨没有血管,它的细胞再生能力比较弱。这种情况下要求对于材料的选择要要非常高,要求能够支持软骨细胞的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比较多的技术攻关,最终能够达到监管要求的高活性、低免原性生物材料,进而把它开发出了一系列产品。当然软骨只是其中一类,包括提到的肌腱、子宫内膜、人工血管等一系列产品。后面这些应用,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更像是从青铜器进化到铁器以后,把它做成铁斧子、铁剑或者是铁刀,应用是无限的。

从我过往对于胶原研究的体会,做组织工程材料的同仁,还是要在材料本身去做文章,进一步深度开发出材料的优良性能,这样应用的就会非常的容易。

高洁亮:谢谢鉴墨总,天然提取胶原蛋白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是听鉴墨总讲完以后,会意识到做到高有效性、低免疫原性,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后面到华源再生,我当年看华源的时候两年前了,感觉到技术难度非常高,涉及到了多能诱导干细胞、包囊技术、膜类的新材料技术,非常交叉和综合的。想问李总,人工器官是非常难的一个细分领域花很大精力,要做出来非常不容易,做出来以后临床需求到底怎么样,将来的商业化前景怎么样?

李珺:谢谢高总,我们公司成立于2018年,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已完成了各技术平台的搭建、产品管线概念的验证和临床前研究工作的准备。人工器官是一个长周期,高风险,高壁垒,高投入的事业,需要从临床的最大痛点和最真实需求出发。

我们现在在研的肾脏管线产品,就是基于终末期肾病的临床痛点进行攻关。目前中国有10%的人罹患肾病,从1期CKD开始,到逐步发展至肾衰竭。现在终末期肾病患者有300多万,针对这种阶段的患者最好疗法就是肾移植,但每年能进行肾脏移植的患者仅有1万多例。而剩下的人中,有90多万患者则用透析的方式维持治疗,每周三次,每次4个小时的治疗,一直被动的在等待肾源的现状。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发了系列产品,一个是我们的生物人工肾,利用干细胞和肾脏支架合成生物人工肾,主要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另一个是治疗慢性肾病的干细胞疗法。这些产品计划在明年分模块地进行IND申报工作。

从技术工具和行业水平的发展来看,这些新型疗法的实现变得越来越有可能。所以我们觉得肾脏再生,包括它的细胞疗法,支架跟细胞相结合的整体性的人工器官疗法,未来也会成为一个非常有可能性的更好的治疗方式。

高洁亮:谢谢李总。一圈下来大家可能都每家公司他们擅长什么,他们的优势什么挺清楚了,我们再问一些细节。

回到丁总,细胞培养基这个领域挺卷的,华熙生物的优势是什么?

丁可:我们不认为是卷。我们能做什么,如何在这个赛道上成长,在入局之初我们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方说我们优先踏入的干细胞细胞培养基赛道,如果细看干细胞的细胞培养基赛道,中国大部分还是以含血清的为主,真正无血清的、又是无动源性的,国内企业很少。但是,当我们走出国门一刹那,能看到海外市场好像不是这样,日本市场几乎全部选择无血清、无动源性的培养基。可能在座的都知道,中国干细胞领域严重delay,无论什么原因,但我们又看到赛道今年申请IND的越来越多,也在逐步的在加快。

我10年前是做医美,既然是卷就有机会。培养基领域,中国企业有多少个龙头?很少。大部分都是一些新兴的企业在往前走。优势是什么?我觉得三个:第一个是技术,我们开始做的技术合作不是华熙自己做,是乐敦投了一家企业,这家企业2007年上市的时候,就是无动源性的培养基了,乐敦制药在2013年把它收了,在那个时候它的商业化已经超过10年了,我们在2022年开始合作的时候,它研究无血清无动源性的培养基20年了。技术底是有的,我们认为我们可以拿过来一起来再次迭代,这是第一个,我们有很好的底子。

第二,在上海我们做了研发中心;在海南做了中国少有的、几乎是全自动的b+a级生产线。我们和国际的龙头比,有几个潜在优势,比如说华源肯定用培养基,如果您去找国际顶级的供应商,它的响应速度和我们肯定不一样。我们在海南实现了从100升到800升的可变批次生产,我们尽量满足大家,并尽量控制住稳定性。

从研发到产业化的优势,恰恰又是我们看到连日本的龙头公司都不存在了,产业化的技术还比我们要逊色一点。技术底我们接起来了,我们在上海做研发迭代,江浙沪是细胞领域的前沿地带;我们又利用海南自贸港的优势,把它产业化。我们特愿意和在座的各位一起成长,把高昂的价格、把血清培养基市场打掉,未来用更好的产品、更低的价格,让细胞基因治疗的企业能够一起快速成长。

高洁亮再生医学有多个应用领域,比如口腔、生殖、骨科、耳鼻喉等,每一个细分领域它所治疗的手段竞争还都是挺激烈的,张总,您是怎么面对激烈竞争的?

张文彩:我觉得今天36氪的主题非常好,在这之前我也参加鼎晖投资的一个峰会,主题叫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我自己是深有感触的,像我们现在我们再生医学也好,组织工程领域也好,面对的这些赛道,各种临床的需求很多。刚才我们鉴墨总也提到了我们再生医学的三大要素,支架材料、细胞和因子。我也想做细胞和因子,只是现在中国的干细胞产品还没有标准,细胞和因子目前还是按照药品来监管的,药械结合的产品,包括细胞类的产品,目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如何寻找确定性,我分享一下诺一迈尔6年多的研发的一些心路历程。我自己分析三个I,首先是internationalized国际化,你的标准能不能达到国际标准,因为很多的技术也是舶来品,也能做得很好,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再说你如何达到国际标准,我们这么多年6年多的时间做了很多的探索,还有一个就是不可或缺的,你能解决你的临床的痛点,刚才洁亮提到了有很多临床需求,比如说口腔领域现在种植牙已经被集采了,现在的种植膜、种植的骨粉,基本上价格已经非常低了,一两百块钱就可以买到了。包括我们的颌面外科的修复等等,也会有一些临床的需求。

第二个是imperative。我经常跟我的一些朋友,一些投资人说,口腔领域里边哪个企业、哪个创始人,解决了牙龈的问题,口腔领域的再生基本上都解决了。关节这个领域里边解决了关节软骨修复的问题,基本上运动医学很多的问题能得到解决。生殖医学领域里边临床的需求不是做防粘连的产品,是做再生修复的产品。把再生修复的产品能解决了,你就在这个行业里面找到了临床的需求。

再一个我们讲innovative创新。也是延续刚才我讲的这一点,就是解决临床的痛点,在创新的领域里面你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也是按照这个方式去做的,我们的技术路线,包括3d打印,还有组织提纯,脱细胞等技术路线,在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的主流的技术路线,诺一迈尔基本上都能看得到,每个技术路线它都能解决某一个方面,因为现在不是说一个技术就能打遍天下,不是一个产品就能治疗百病,一定要达成一个模块化。

我们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里边批创新太难了,这个领域里边,过去的这10年批了几个组织工程的创新。你就要解决创新的问题,能制定标准,能参与标准的制定,能引领这个行业。我觉得这是我们能达到的经验,这才能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尤其我们洁亮总可以跟踪一下,观察我们创新产品的逐步的上市,才能把我们自己的一些竞争点把它总结出来。谢谢。

高洁亮:谢谢文彩。一个平台型公司,是找到各个细分产品的一个共性,它是有体系化思维的,我们接着说竞争这个话题,到鉴墨总,刚才文彩这边我是从应用已经到了各个科室,鉴墨总那边我想从立项请教一下,虽然咱第一个重磅产品已经拿到批文了,但后面还有陆陆续续的产品。

您在立项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评判?或者你立项的标准是什么,当然其中隐含着未来可能面临的竞争。

李鉴墨: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我觉得在座的几位老总,可能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往哪个方向做,到底要做什么,有了这个问题以后才是组织人决定怎么做,去执行。所以这个问题也是我创业以来,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到底以什么样的方式,以什么样的标准,或者以什么样的模式去系统性找到我们要做的方向。

我有一点点思考,因为回国一段时间了,对国内的情况也逐渐有些认知,我认为在国内做医疗器械,尤其是做这种严肃的高风险的器械,最重要的还是政策风险,说到底你还是要看指挥棒往哪指挥,因为我们跟其他行业不一样的在于,如果最后拿不到批文的话,拿不到证的话,前面做了多少努力都要清零的,都要归零的,这个太残酷了。一定还是要看一下目前哪些产品,最终是能够真正上市的,能够得到批准的,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另一个问题,会前也跟高总也交流过,对于再生医学,中国国内再生医学的发展,它一方面是企业高校的事儿,更重要的还是从监管的角度,监管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天花板,国内现在大家也看到一些非常喜人的趋势,包括监管方式、监管科学。比如说,国内过往的监管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前置监管,我要在你拿证之前,把所有我能看到的,或者包括一些能预测到的风险,我都要帮你规避掉,更利于后续的监管,可能跟FDA和CE方式不太一样。对于那些传统的或者说我们仿制的医疗器械或药品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有前面人在前面走,你知道有哪些风险,你知道会出现哪些问题,你只要把国外的成功经验套过来就好了。

但是一旦进入到无人区的时候,一旦进入到创新的时候,包括刚才张总提到的一些做的创新产品,可能国外都没人做,你怎么能够很好地预测到会有哪些风险,就有两种情况,一种监管不力;另一种就是过分监管,把未来可能都不会发生的风险也都考虑进来,在审批过程中,给你提很高的要求,拿证就变得很难。我也是在各种场合呼吁,整个的监管思路,要倾向于鼓励创新,并且把监管的角度从前置往后去移过程,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政策风险。

第二,回归到医疗器械产品,它也是一个产品,产品一定还是要面对主流市场,尤其是我们可能创业公司,可能像华熙大公司就可以覆盖更广,但是在前序阶段的话,一定是针对主流的具有巨大市场的,具有患者需求的产品来做。

第三,很显然要有技术门槛。因为我们某种程度上初创公司和大企业竞争的可以讲的唯一优势,尤其是高科技的大企业竞争的唯一优势,还是在于在某一个细分的点上,我们可能比他更具有比较优势。

如果全面铺开的话,包括跟张总在内,我们肯定跟华熙没法PK了,从资金量,从人才储备,从研发团队的管理我们都没法PK,但是毕竟不可能做每一个点,我们就找到具有非常高的创新门槛这样的点去做,并且以扁平化的管理,以一个最高效的,最快速的达成的这样的一个方法,寻找企业发展点。

高洁亮:我尝试总结三个词,就是政策、市场、技术,完整的走完了一个产品的完整的研发周期,已经进入到商业化。肺腑之言,非常有价值,所以也特别谢谢鉴墨总。说到面临的这些挑战,华源面临的挑战也不少,因为非常前沿的研发和产品,所以这个竞争是一个模糊意义上的竞争,所以想请李总给我们介绍人工器官在全球范围内的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你们在研发过程中面临到的监管的挑战。

李珺:谢谢高总。人工器官它是一个交叉学科,大家也许会觉得人工器官好像还很遥远,随着再生医学,包括组织工程、干细胞的技术,现在在飞速的发展,有一些人工器官的商业化已经在慢慢的到来。比如说一些小的器官,如皮肤、软骨,还有心肌补片,这些已经在美国、日本,还有澳洲都已经上市销售。说到大器官的话,目前还是以北美的为主,如来自于多伦多大学的人工胰腺,已经进入临床的二期尾部,很多的受试者已经完全脱离了胰岛素的依赖,效果很好。美国Vertex公司,收购了干细胞和人工胰腺支架公司,他们在专注做人工胰腺产品这一块,有几款产品都在临床阶段,效果也都很不错。我们能看到随着技术的迭代和发展,人工器官在慢慢的进入到商业化的过程中。

说到监管与挑战,由于是比较新的领域,所以行业的产品开发及后端的申报监管都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我们也在不断的吸收和参与进来,同时也借鉴海内外相似模块组成的比对品的申报方式进行学习。

高洁亮:最后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关于再生医学我们有一个投资框架:望远镜和显微镜。望远镜,看大的趋势,我们是整个生物医药行业都看的,大的趋势我们看技术趋势,像创新药、生物技术、创新器械、诊断、外包、服务、上游科学仪器等等这些领域,这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大的望远镜。

再生医学它在哪个地方,细胞、因子、支架思维都不一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大致上是这些东西,它既有创新器械的东西,像细胞这块,有干细胞、脱细胞等,有一定药物属性,所以它这个领域是多学科交叉,确实难度非常高,它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技术趋势里面。

下一步显微镜,要具体看看哪些公司,我一开始说过了这些公司,他们4位拿他们现身说法,他们不是竞争对手,所以他们都可以平行的看,也就是这是大的终端赛道。

具体看的时候又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应用,市场维度。市场维度,刚才他们几位都讲过,市场规模还是要大一些,比如说像肾脏、糖尿病、骨性关节炎、牙龈,到上游的细胞培养基都是大赛道,市场规模很大。再一个看技术优势,技术优势有一定随机性,每家的技术优势都不一样,需要深挖一下每家的技术优势。这个赛道有个特点是:如果技术优势很强,一旦突破以后,它是能够延伸到不同的应用领域,延伸到不同疾病的临床应用场景中。

七酷生活网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